稀土战争是阳谋还是阴谋

2021-11-04
来源:

今年年初,在资源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——工信部发布了《稀土管理条例》的征求意见稿。

消息一出不但股市闻风而动,国外盯着我国稀土最紧的三家——美、日、欧显然也不会安静如鸡。美日一边拉上印澳谈稀土,一边盯上了被中俄包夹的蒙古国,英国某智库已经开始建言要去格陵兰岛搞新的稀土供应体系了。

稀土之战是“阴谋”还是“王牌”?多年来围绕稀土的重重争夺之中,美国和日本到底在耍什么花招?

一本“条例”引发的动静

1月15日,工信部发布《稀土管理条例》的征求意见稿,这套条例涉及稀土的保护、开采、冶炼、治理乃至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整个流程。换句话说,这是稀土全产业链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的先兆,也是国家层面提升稀土产业战略地位的一大标志。

消息一出,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的股市首先就给了一波反应。而在国外,美日把稀土问题直接摆上了“四方会谈”的桌面,英国的某个智库也已经闻风而动。“稀土”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?为什么这几个工业大国都对它如此虎视眈眈?

稀土是英文“Rare earth”的意译,为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(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,性质相似,自成系列)再加上钪、钇共计17种元素的总称。

熟读中学化学的话,这里已经有个疑问了——以上17种元素无一例外自带“钅”字旁,目测全是金属元素,为什么会被叫做“土”?

这个误会本身就是稀土罕见引发的后果之一——1794年,芬兰化学家加多林从矿石中分离出了第一份钇,但由于条件所限,他得到的实际上是钇的氧化物,当时习惯称为“土”。

在他之后,整个18世纪发现的稀土矿物几乎全是氧化物,“稀土”这个名字就这样沿用了下来。

上世纪四十年代,美国在自家的芒廷帕斯、日本在我国的白云鄂博,都曾经阴差阳错地发现过规模不小的稀土矿藏,由于各种原因却都没有很快开采。

美国是因为那个地质学家志不在此,人家心心念念是打算找铀矿用来搞原子弹的!至于日本,他们被打回老家去了,临走时还贼心不死地拉走了几车矿石……

新中国的稀土之路

稀土被发现的早期,只是作为“填充元素周期表”的新成员而获得科学界的欢呼。其初期用途说起来简直非主流得可怜——除了做做打火石,基本没人看得上它们。然而,随着关于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,稀土“化臭腐为神奇”的作用终于逐渐被发掘出来。

有了铕,彩电的颜色更加鲜亮完美;稀土可以用作石油精炼中的催化剂;钕磁铁的磁力可达常规十倍,还能耐高温;而高科技武器上的永磁体、隐形涂层等部件,更是稀土最重要的用武之地。美国人甚至说过,没有稀土,就不会有令人惊叹的“沙漠风暴”大胜。

随着稀土战略地位不断飚高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“工业味精”的重大意义,纷纷盯上了稀土矿藏丰富的地区。而世界已探明稀土储量最大的国家,恰好是我国;当初日本入侵时被盯上的白云鄂博,就在如今的北方稀土龙头企业——包钢稀土集团附近。

把稀土的重要用途、我国的巨大储量联系到一起,就是邓小平那句“中东有石油,中国有稀土”的真意。然而没有配套工业保驾护航的原材料,一直都是买卖场上最不划算的那一类商品:附加值太低、卖不起价钱。

七十年代初,日本曾出高价想要买走包钢的矿渣,虽然周总理指示“不能卖,要封存”,但加工提纯的技术一天掌握在别人手里,我们就一天摆脱不了赚辛苦钱的地位。

等到北大化学系徐光宪教授卧薪尝胆,终于攻克了分离镨钕的难关,却又为大量的小矿场非法开采稀土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
2009年之前,我国稀土产业几乎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——大量的小矿场星罗棋布、粗放式萃取重量不重质、只管赚钱不考虑保护、恶性竞争价格战层出不穷……在专家会议上,不止一次提出了“稀土稀土,没卖出‘稀’的价格,只获得了‘土’的价值”的警告。

在这个时期,我国虽然在稀土资源方面堪称得天独厚,却也因为过于“浪费”的开发而挥霍了不少优势。据统计,现在我国稀土储量已经从最早占全球70%多下降到约30%。

当然,事有轻重缓急,这也是当时没办法的选择——满足生活所需永远是第一优先级的问题,坐守金山活活饿死并不是明智之举。

美国和日本都是在稀土应用研究领域起步很早的国家,美国自己有著名的芒廷帕斯矿场,虽然因为产业空心化、很多生产线都外流了,但好歹矿藏还在;日本基本完全没有矿,但却趁着我国忙着填饱肚子的时期低价囤积了大量稀土,据估计用个上百年都没有问题。

稀土争夺战

总而言之,我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话事权,其实并没有纸面百分比看上去那么高。然而从2009年我国开始着手控制稀土疯狂外流的局面开始,几乎所有在我国买过稀土的国家都一蹦三尺高,不择手段地要把这些控制举措顶回去,由此引发的种种争斗被称为“稀土之战”。

2009年,我国开始限制稀土工业的发展和出口;到2011年,中国在稀土生产方面的专利已经超过了其它国家总和。

眼看着一旦我国整理好了自己内部的稀土产业结构,以前白菜价买稀土的好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返,美、日、欧几乎是立刻就头顶着“反垄断”的状纸冲进了WTO大堂。

到了2014年3月,WTO判决中国关于“限制稀土出口是为保护资源”的操作是违规的,期间中国上诉一次被驳回,到了2015年不得不取消了稀土的出口限制。这次失利既有我国还不够熟悉WTO规则的直接原因,也有我国在国际大势层面仍然不够强势的深层原因。

2016年,工信部加快了稀土产业内部升级的步伐,发布了《行业发展规划》,限定年产量不得超过14万吨。到了2018年,我国更是跃升为世界最大的稀土进口国。

2020年底,当美国用芯片来压制华为时,我们终于可以把稀土作为筹码摆上桌面。根据新出台的《出口管制法》,一些对中国国家利益有损害的外国企业会遭到限制出口的制约,货品列表中就包含稀土。这部法律生效之时,稀土价格直接飙升了13万。

接着就是今年年初出台、又一次引发震荡的《稀土管理条例》,纵向来看,我国关于稀土产业的规范化和升级,其实一直都有自己的一套步调。而且,我国做的并不仅仅只有控制原材料疯狂外流,确保稀土加工生产线留在国内也是另一重点。

美日欧的“未雨绸缪”

在最新这一波关于稀土的博弈中,美国的反应并不太令人意外,它本来就是贸易战的始作俑者。其国内虽有大量稀土矿藏,但生产线早已随着产业空心化外流,同时国内环保压力巨大,因此重启生产线的可能性并不高。

为了分散风险,拜登一上台重启美日印澳“四方会谈”,就把稀土问题也摆上了讨论桌面。另外,据称世界稀土矿藏量第二的蒙古国也在美国关注列表之内。蒙古国经济发展相对拉胯,卖起矿石来只会比中国更便宜。

但是不管要从蒙古国买矿石、还是在蒙古国建厂直接加工,都必将面临同一个问题——在网络玩笑中,蒙古国被称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,因为它被中俄两个常任理事国夹在中间……

前文已述,日本本土虽然几乎没有稀土矿藏,却抓住了我国白菜价卖稀土的时机大肆囤积,储备了能用100~300年的稀土。但即使如此,它也仍然没有放松对稀土矿石的汲汲以求。

它一边频繁接触印度、越南、蒙古、哈萨克斯坦等“有矿国家”,一边从不放弃从舆论上压制中国的机会。日本和欧美站在一起、没事就抗议,指责中国的稀土策略是“资源武器化”的举动,种种举措不过是为了从中国刮到更多油水罢了。

而在英国,一家名为“极地研究和政策倡议”的智库机构发布报告,表示在格陵兰岛发现了数千万吨级的稀土矿藏,敦促英国以及“五眼联盟”赶紧把这个地方占上。

只要在这里建立一套“绕开中国的稀土供应体系”,相当于把鸡蛋分到几个篮子里,就不用担心将来被中国卡脖子啦,岂不美哉!这计划听上去很棒,仔细想想就明白坑在哪儿:这是格陵兰啊!有北极熊有极光的格陵兰!

天寒地冻、人口稀少不说,还有极昼、极夜这种完全不利于工业生产的自然条件。即使不计成本地把生产基地修起来了、用高度自动化的方式来进行生产,在成本被推高的前提下,真能和中国出产的稀土PK性价比吗?

要知道,美日欧为什么对中国稀土产业升级的举动那么恨之入骨,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我国矿藏数量大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“世界工厂”的光环。在规模效应之下,一旦布局合理、管理完善,能够激发出的生产潜力是非常惊人的。

能源和矿藏问题对每个国家来说,都是长远之计,稀土也不例外。我国的稀土产业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近几年的全产业链规范化,这途中当然踩了不少坑,但也不乏可圈可点的高光操作(比如收购海湾战争中的明星稀土企业——麦格昆磁)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